军训风采丨红袖三尺,两尺坚毅,一尺柔情
红袖三尺,两尺坚毅,一尺柔情
一团五营一连一排 医学院2017级1班 程心苇
彼黍离离,谓谁心忧
1927年2月12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举行开学典礼:183名女生,剪着短发,身着深灰色军装,扎着腰带,戴着军帽,打着绑腿,昂然站立在操场上。她们中有中学生,大学生,还有的缠了足,当了母亲。年龄、出身、文化程度,没有一项能够阻止她们冲破封建藩篱,站在这革命的基地上,她们是黄埔军校史上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女学生。
军校,向来是男儿心中的圣地,可是山河飘摇之际,原本学校只计划招收40名女生,但却有三千多名女生从全国各地赶来报考,最后招生名额上升到183名,再加上30个南湖学兵团女生,总共213人。
是什么逼迫她们背井离乡来到艰苦无比的军校?是什么让她们毫不怜惜地铰掉自己的长辫子,将鲜艳的衣裳留在箱底?又是什么她们偏偏要选择这将要浸满鲜血的荆棘路?
欲佩军徽,必承其重
早晨5点半,天色尚暗,军号就已划响军营,这些深闺里长大的姑娘们要在短短十分钟内起床,穿衣,梳洗,将叠的方方正正的被子摆在床中央,然后出操跑步。在饭堂内,一声口令,一声哨响,早餐的10分钟便结束了,没有细嚼慢咽,只有令行禁止。军营中严苛的惩罚制度也并未因为她们女生而减轻,一个叫陈德芸的女生被关了两天禁闭——因为她弄丢了胸前的号码牌。
女生们入校的第一个科目是立正稍息,第二个是敬礼。光是敬礼,她们就在烈阳下站了几天。一个动作看似容易,但是,绝对的整齐划一,绝对的干净利落,是要汗水,要时间,要毅力的。
还有繁重的课程,军事科学课主要是步科,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和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四大教程;术科有制式训练,刺杀、射击、投弹、攻防阵形、隐蔽、掩护,以及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技术。上午四门学科,下午四门术科,晚上一直到九点半才能解散,中间休息的时间在繁重的训练中不过是杯水车薪。除了上课训练,还要到蛇山“打野外”,进行实地军事演习。同时她们还要接受思想政治上 31门包含社会各个方面的政治科目:中国农民问题、三民主义、各派社会主义、社会问题纲要、苏俄十月革命研究……能经受这种强度与广度的课程的学生注定要成为中国革命中的佼佼者。
浴火凤凰,血色涅槃
军训才过五个月,便像考验她们似的,一场浩劫降临。
5月13日,国民党革命军14军军长夏斗寅联蒋反共,进攻武汉。
兵临城下之际,女生们被划到政治连,随后又分为救护队和宣传队,开赴前线。“这200多名娘子军,要求和男兵一样,全副武装起来,持枪杀敌,与男兵并肩作战。”她们不再是军校学生,而是正规军,是中央独立师的士兵!徒步行军,战斗,打扫战场,站岗巡逻,救扶伤员,宣传革命,帮助农民打打击土豪劣绅,只要是她们能做的,就没有一个人会却步。
出征,返校,一共34天,她们穿过枪林弹雨,在血与火中涅槃,绽放成为革命战队中的血色玫瑰。
8月15日,教官恽代英在毕业典礼上留下临别赠言:希望每一位同志,都能像一粒革命的种子,撒到什么地方,就让它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毕业后一部分到叶挺贺龙部队参加南昌起义,一部分派往苏联学习,还有一部分在叶剑英,张太雷的领导下参加广州起义。
日后,她们用行动甚至是生命去实现老师的愿景。
借汝之光,耀我中华
有一个女孩,性子刚烈,10岁起便反抗家里缠足,15岁为拒绝哥嫂安排婚事逃离家乡,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九一八事变”后,她被中共中央派遣到东北从事抗日活动,在与日军作战中被俘;1936年8月2日,倍受折磨后壮烈牺牲。“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她是日军口中的“红枪白马,林中女王”——赵一曼。
还有一位学生,只身一人抱着孩子投考军校,这招致了一帮无聊迂腐的文人对她讥笑嘲讽。纵然人言可畏,但她无所畏惧——将孩子寄养到一个洋车夫家后便到军校报到。抗日战争期间,她一个人建立起河西抗日游击队第三中队,自学筹粮、发动群众以及打鬼子的要领,队伍不断壮大,在晋南一带威震敌胆,她是王亦侠,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党委副书记。
在最艰苦最动荡的年代,国家四分五裂,内忧外患,有着这样的一批女性,她们站了出来,来不及顾及自己的小家,也不吝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将人生最美的时光奉献给了最崇高也最艰苦的事业,将自己的容颜永远地留在历史长河,将铁骨无情留给了敌人,将满腔的柔情牵挂化作革命中最惆怅的遗憾,将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未来留给了后来人。在翻阅的无数资料中,最让人动容的无疑是这张她们寄给斯大林的合影:利落的短发,笔挺的身姿,蓬勃的朝气,坚定的目光,不细看,完全就是一群飒爽英姿的男儿。是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红袖三尺,两尺坚毅,一尺柔情,输却几分妩媚婀娜,却舞出吞吐山河的气势!
(收录于中山大学2017年9月《军训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