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二字从何处落笔?中大人给出不同答案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公众号 发布人:金旭 发布日期:2024-10-06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中山大学自创立之起

就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爱国主义早已成为中大人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回望中大百年峥嵘

我们在许多中大人身上

找到了爱国的种种不同表现

民族危难,他们挺身而出

百年前,在国家和民族风雨飘摇之际

中大人挺身而出

在家国存亡之时

义无反顾

用行动彰显最坚定的爱国信念

 

中大学生陈铁军求学期间

就立志振兴中华,解放民族,

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直坚持坚持革命斗争

后由于叛徒告密

与战友周文雍同时被捕、英勇就义

用年轻的生命

写下了壮烈的革命诗篇

image-20241014124902-1

临刑前的周文雍和陈铁军

上世纪30年代初

日军占领中国东北

淞沪抗战爆发

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

革命运动陷入低潮

中山大学进步学生凌伯骥等人

在进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推动广州的进步团体联合起来

成立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

共同开展革命斗争

以星火燎原之势

广泛传播进步思想

号召民众抗日救亡

 

中山医的“红色医生”柯麟

在隐蔽战线默默工作20余年

多次化解艰难危难

出色地完成党的任务

保护了许多党的干部和革命群众

被派到香港、澳门工作后

广交朋友,团结各界人士

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

成为“无声的功勋”

image-20241014124920-2

196311月,柯麟与30年以上教龄的教授合影

抗战时期,更有无数中大人默默无闻

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之中

九一八事变后

中大师生组织宣讲队到广东各地演讲

成立话剧社揭露日军暴行

募集御寒冬衣送给东北义勇军

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军事训练

“一旦有事,可以执戈御敌”

image-20241014124945-3

中山大学抗日剧社

还有大批中山大学师生

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用青春和生命

践行爱国的铮铮誓言

image-20241014125016-4image-20241014125016-5image-20241014125016-6

 

祖国呼唤,他们毅然归国

“祖国需要我们!”

回国的理由仅需这么一句

无论走多远,身处何方

中大人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若有战,召必回!

 

1924年

留法归国的黎国昌

与同为青年学者的郜重魁、费鸿年

一同创立了中山大学生物系

是中大生命科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1927年,到法国留学的张云

回国后到中山大学任教

并致力建设中山大学天文台

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台

image-20241014125051-7

文明路天文台全貌

出处:《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34年)》

1946年

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的高兆兰

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

与丈夫毅然回到广州

实现“学就回国”的夙愿

投身于新中国最早的光谱学专业的工作

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光学博士

组建了中国首批光学专业博士点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

引领中国光谱学走向世界前列

image-20241014125111-8

高兆兰进行光谱学研究

还有无数学成归国的中大人

将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带回国内

尽毕生所学建设国家

 

面向所需,他们科研报国

“做国家需要的研究”

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

坚持“四个面向”

以创新精神探索未知领域

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中大力量

 

陈心陶,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

不顾安危,深入疫区

开展血吸虫病防治、诊断和治疗

为消灭血吸虫病作出重大贡献

 

丁颖,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是中国首位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

成功培育新品种的稻作学家

 

蒲蜇龙,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

奔走在岭南大地、田间地头

率先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将一生奉献给害虫防治研究事业

image-20241014125151-9

1974年,蒲蛰龙(右三)与中青年教师、当地干部、技术人员在大沙田间查虫

来源:广东科技报

今年,5项中山大学作为

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数学学院完成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肿瘤防治中心完成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肿瘤防治中心完成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的“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奖项与荣誉的背后

还有数不清的中大人

正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将个人的事业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潜心科研,只为强国

 

坚守讲坛,他们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中大的每一名教师

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

以赤诚之心,培养国家栋梁

 

肖海鹏教授带领的

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

杨崧教授带领的大气科学学院

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

朱熹平教授带领的

数学学院基础数学教师团队

先后入选教育部公布的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

 

今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的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教授

坚守思政课讲台三十余年

心中始终装着学生

打造了一堂堂学生爱上、乐上的

思政“金课”

image-20241014125233-10image-20241014125233-11

朱熹平教授为学生们授课答疑

image-20241014125233-12

李辉老师的思政课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走上讲坛的中大老师

躬耕教坛,潜心育人

为党和国家培育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召必应,他们无私奉献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

中大人积极响应,扎根乡土

将知识化为力量

以智慧点亮乡村振兴的道路

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

 

2013年起

中大对云南凤庆开展定点帮扶

在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

为凤庆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每一棵茶树,每一个核桃

每一朵金丝皇菊,每一个小菜园

都见证了中大与凤庆的情谊

image-20241014125318-13image-20241014125318-15image-20241014125318-16

中大师生定点帮扶云南凤庆

在偏远的粤北连州

中大人的足迹同样清晰可见

2023年,广东省内首个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工作站

——中山大学·连州工作站揭牌

中大师生充分利用学术专长

一心一意为当地做好事做实事

 

 

image-20241014125437-17image-20241014125437-18image-20241014125437-19image-20241014125437-20image-20241014125437-21

中山大学·连州工作站揭牌

还有一群学生

被称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自1999年以来

已选派26届近400名

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

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

分赴青海、甘肃、山西

宁夏、西藏、云南支教

播撒教育的火种,点亮新希望

image-20241014125707-22image-20241014125707-23image-20241014125707-24image-20241014125707-25

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每一年,都有一批中大学子

选择参军入伍,为国效力

他们接受部队的考验和淬炼

在汗水中脱胎换骨

在磨炼中坚韧心志

携笔从戎,保家卫国

用青春守护祖国的山河大地  

以铿锵步伐,践行报国之志

 

image-20241014125734-26image-20241014125734-27

中大学子在军营中锻炼

无数中大学子

毕业后响应号召

——走向西部、走向基层

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中大人的爱国心

体现在百年前的英勇抗战中

践行在立志归国的旅程上

中大人的爱国志

发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沉淀于潜心科研的成果里

积累在十年如一日的讲台上

中大人的爱国情

激励他们在参军入伍中圆军旅梦

在支教帮扶中传递希望梦想

 

爱国,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答案

但不变的始终是

对祖国母亲澄澈如一的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