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白皮书
专业定位
中山大学医学院立足深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以培养“名医”为导向,践行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与广州校区中山医学院平行建设,错位发展,共同做强做精中大医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符合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和发展趋势,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培养规格
(一)培养要求:
1、掌握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基础医学相关知识,即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从整体、组织器官和分子水平深刻理解和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及诊治原理,具备宽厚的基础医学体系和创新发展能力。
3、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临床各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掌握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4、掌握临床流行病学有关知识和方法,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筛查的原则,熟悉医疗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大医学观念、预防为主观念和群体保健观念。
5、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与医护人员进行专业交流沟通的能力,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健康、疾病预防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具备人文素养、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继续提升临床水平需求和能力。
(二)培养特色:
1.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为基础教研室配备临床副主任、基础教研室与临床学科集体备课和试讲、基础老师参与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和查房、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开展联合招聘和职称双聘等人才资源共享、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形成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充分整合、学院与附属医院紧密对接,夯实从基础到临床的完整医学教育和研究体系、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体系建设。
2.突出思政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医学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讲授过程中突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着力培养医学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突出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来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3.医、工、理、文融会贯通:充分利用中山大学在深圳校区布局新工科和深圳市建设光明科学城的契机,依托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工科产业,强调医学与前沿学科和新工科的交叉,强调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课程体系
以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六大板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四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军事课、劳动教育。
通识教育课:学分修读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其中包含2个学分“艺术与审美”课程,符合学校相关要求。
(二)大类基础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大类培养期间修读,兼顾两个专业的培养要求。
医科数学、大学化学(二)上、大学化学实验(二)上、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医学导论、公共卫生发展简史与导论、传染病防控概论、大学物理(医)、大学物理实验(医)、大学化学(二)下、大学化学实验(二)下、基础解剖学(含实验)、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信息学基础(实验)
(三)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医学原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从整体、组织器官和分子水平深刻理解和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及诊治原理,同时掌握临床流行病学有关知识和方法,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筛查的原则,熟悉医疗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等。
医学统计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分子医学技能、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解剖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学以及传染、神经、心理、中医、诊断等各临床学科为主,具有“脸谱”特征。
诊断学、中医学、内科学理论、外科学理论、妇产科学理论、儿科学理论、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理论、传染病学理论
(五)专业实践课程:围绕临床理论课程配套设置,要求学生掌握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
单科轮回见习、临床实习
(六)专业选修课程:强调对专业素养的培养,体现医学发展对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后劲足的培养特色。
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全科医学、口腔医学、实验生理科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英语、医学影像学、临床核医学、精神病学理论 、肿瘤学理论、耳鼻喉科学理论、眼科学理论、皮肤性病学理论
师资队伍
截止至2021年8月31日,学院已有师资队伍83人,包含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专职科研/博士后21人,行政7人(含书记副书记),教辅11人。其中,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及“中国医师奖”和“美国外科学院院士”(FACS)称号获得者1人、国家杰青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2人、珠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深圳市Ⅱ类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1人。
目前医学院与附属五、六、七、八院联合成立28个教研室,已有超过280名临床医生参与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工作,构建了由基础教师和临床医生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教学条件
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位于医学园2-5层,下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分中心、临床医学实验教学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下设若干实验室。临床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六大实验板块:诊断学实验室,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室,模拟医院,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基地,医学模拟虚拟培训中心,临床技能数字化实验室。融合多学科、多功能、开放性、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于一体的现代化临床技能实训平台,以集约化方式统一管理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全面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临床实践教学的枢纽和核心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技术人员11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
医学院与中山医学院共享中山大学医科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包括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第七医院、附属第八医院7所直属附属综合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和光华口腔医院3所直属附属专科医院,其中附属第七医院、附属第八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第五医院是医学院主要临床教学基地。此外,医学院立足深圳,面向大湾区不断拓展临床教学基地,2021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康宁医院成为学院感染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教学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