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打造中大医品牌 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升学深造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医学院是深圳校区首批招生的学院,学院学生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体量大。目前在校2016级-2019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已达1432人,今年9月份将再次迎来2020级400名本科生和70名研究生,学生规模将超过1500人。二是跨校园。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目前2016级和2017级本科生在北校园培养,2018级和2019级本科生在东校园培养,研究生则根据导师实验室情况分布在北校园和东校园。三是队伍精。目前学院建立起涵盖青年教师辅导员、党政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在内的学生工作队伍,各支队伍协同配合,初步构建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和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按照新生从入学到在校学习的时间轴,以“迎进来、带起来、迈出去”的模式来开展学生工作,充分发挥党团班一体化建设和双班主任制度的优势,将学生的日常培养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五年期间,通过传帮带,努力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01 迎进来(让学生入学放心)

迎进来主要是针对迎新工作。学院组建强大的学长团(学霸+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青年教师辅导员和双班主任(“学业+临床”班主任),按班级“一对一”提前建立QQ、微信群等方式进行精准联系,结合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定期推文,提前做好答疑和报到准备工作。在报到当天提供一站式报到服务,扫码、提交个人资料、领取新生资料包、拎包入住等等由工作人员和学长团全程指导参与。开展新生入学教育,通过思政、校史、专业、安全、礼仪、心理健康等不同课程上好新生“大学第一课”,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02 带起来(让学生在校学习安心)

围绕学校开展本科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及党团班一体化建设要求,学院积极打造具有中山大学医学院特色的“学在中大医”学生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按“医起想”、“医起学”、“医起动”三大板块带动同学们将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学习体系,让同学们学得更加放心扎实。

医起想(思想教育与引导板块)

学院持续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批示精神,包括给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重要回信、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等活动,通过院长书记思政第一课、主题党团日主题活动、青马学堂、博文大赛、红色推文比赛、红色文化微视频比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五个一”日常学习活动、五四合唱比赛、宿舍文化建设等方式做好同学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结合党团班一体化建设要求,学院制定了本科生班级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积分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各班级人心向学。如2019级本科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比例更是超过60%。本科生党员由最初3人发展到36人。学生支部党员中就有70%成员参与到学生干部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6级本科生党员袁铭还荣获了2020年“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医起学(学习与学术发展板块)

学院通过组织杏林名师大讲堂、杏林学术论坛、学业辅导、师生面对面交流午餐会、学长学霸升学深造经验分享、走进教授科研实验室等方式引导同学们明确目标、虚心好学、潜心学术、拓展视野,促进学业发展。如:2018年,2017级宋世键同学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2016级卢盼盼等四人荣获第十二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条理清晰奖”,2018级本科生毛端中、易昊童、曾泓熹获2019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等。

学院于2019年全面建设双班主任制度,邀请我院和中山医学院等单位教师担任本科生班级学业班主任,邀请附属医院优秀医生担任临床班主任,以“学业+临床”指导本科生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为所有本科生班级配备了共74位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升学深造,举办系列讲座5场,包括2019年12月召开的高年级本科生升学指导交流会,并从12月开始组织学生赴附属七院、八院参观学习。

 

医起动(综合素质培养板块)

医起动侧重发展学生体育运动爱好,聚焦学校康乐杯等体育赛事,通过学院团委组织的特色课外活动,让同学们将体育运动视为一种习惯爱好,努力培养成一位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的医学生。目前,学生已在各类赛事上勇创佳绩,包括乒乓球、武术、龙舟、游泳、网球等系列康乐杯赛事活动,其中2019年校运会荣获团体第三名、康乐杯定向越野赛男女多次团体冠军、全国跳绳比赛多项第一名等。尤其是跳绳、定向越野已成为我院的优势品牌项目。

 

03 迈出去(让学生课外实践有信心)

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襁褓里养不出百兽之王。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迈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一是参加假期预见习,在传承医科“三基三严三早”的培养模式下让医学生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临床,将课本的理论知识更好更扎实地融合到预见习实践活动中,截止目前已超2000人次参与了预见习。二是成立医科普协会,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校园、走向基层、走进社区,为群众科普医学知识,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打造具有医科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如:2019年5月开展长洲岛“社区服务日”活动;10月开展“读懂心,守护心”心血管科普活动;11月举办“秋冬换季疾病”专题活动等。三是参与校内外专业会议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创新创业大赛、暑期三下乡、公益助学项目、港澳台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