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介绍
中山大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努力将德育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本着这一理念,医学院联合附属第七医院积极推广急救教育,建立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急救教育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从2020年开始筹建,场地位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医学园五楼,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配置了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心肺复苏考核模型、AED训练机,以及虚拟急救情景教学系统、虚拟车祸致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院内监护训练系统、XVR 虚拟灾难应急情景培训系统等在内的先进急救教学设备,总价值约1600万元。此外,附属第七医院与医学院共享所有急救培训设施,理论和实操场地总面积达3000 多平方米,并于2021年10月创建了心肺复苏研究所,致力心肺复苏科学研究、打造急救学术平台。以中山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第七医院为牵头单位,中山大学于2021年10月获批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中山大学作为省级协作组组长单位),2022年11月获批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基地。
中山大学医学院联合附属第七医院,构建系统、完整的急救育人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基础急救、高级生命支持、救援医学等多个层次的急救课程,利用高端情景模拟教学设备,让大学生具备更加专业的急救能力。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之余,积极服务社会,组建了300多人的急救复苏健康科普团队,在深圳校区、周边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普及急救知识技能,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2021年至今,参与中山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第七医院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的人数累计超过了30000余人次。
中山大学医学院与附属第七医院急救教育工作成效显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2022年5月24日,医学院本科生叶青、韩梦佳、梁江慧和郭霁峰四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为深圳校区触电工人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用AED先后除颤2次,在120急诊医生赶到前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急救时间和生存机会,成功挽救了触电工人生命,被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称赞为“教科书式急救”。2023年5月10日,深圳校区的一名学生在生活区突然倒地不起,情况危急。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党员马铭芃、入党积极分子黄林哲发现后立即上前实施救助,最终在合力之下成功抢救该同学。2023年8月28日,医学院一名学生在开学第一天课堂上突发心脏骤停,正在听课的杨中汉教授、授课老师彭虹副教授和上课的学生立即开展心肺复苏和AED除颤,10分钟后120医生接力抢救并送到附属第七医院继续救治,师生联手一气呵成的教科书式高质量院外心肺复苏,守住了“黄金4分钟”。医学院师生成功施救的相关事迹相继被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卫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未来,中山大学医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快急救教育培训体系及课程建设,联合附属七院共同发起CPR·D(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健康中国CPR·D深圳样板工程,不断提升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全面推进急救知识技能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普及公众急救知识,提高应急救护能力,为推动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做出更大贡献。